景点媒体近期推荐,景区媒体
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景点媒体近期推荐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景点媒体近期推荐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用自媒体平台去推荐一些好玩的旅游景点算广告吗?
自媒体平台上推荐的旅游景点算不算广告?其实,广告是广而告之的意思。自媒体上的旅游景点短视频,平台会根据视频的质量定向推荐给曾经浏览过景点视频,有这爱好的观众。是有针对性地对一部分人的展示。是网络时代下一种新的传媒广告形式。初期可能相当于公益广告(景点不付费),后期会演变为商业广告。某些旅游景点会选择优秀的自媒体人所拥有的粉丝和流量合作,支付一定费用给自媒体人和平台,以达到广而告之的效果。平台也会以开发出的新广告产品,向景点的目标客户寻求共赢。就象三农领域的尝鲜节活动,是三农产品的一次广告。
如何看待保定冉庄地道景区被媒体反面报道?你心中的冉庄是什么样的?
谢邀。
电影《地道战》讲述了1942年到1944年期间,日本鬼子在冀中平原上“大扫荡”,实施“杀光、抢光、烧光”的三光政策,冀中平原的八路军和老百姓在党的领导下,从挖地窖开始,逐步形成户户相通、村村相连的地道,开展地道战打击日寇的故事。年轻的民兵队长高传宝当年是家喻户晓的英雄,《地道战》的主题歌更是广泛传唱。而这个故事的原型,就在河北保定的冉庄。
这样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地方是不可多得的红色旅游资源,开辟成旅游景点,既能对旅游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,又可以发展旅游经济,增加当地群众的收入,是一举多得的好事。 但是,从去过冉庄的旅游者网上留言看,那里确实存在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。
下面是其中的几段留言:
网友A: “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完全成了一个批发市场!!到处是黑地道拉客、道路积水、垃圾遍地,小商小贩的叫喊声,照相,除了照相还是照相,日军的、伪军的、汉奸的、八路的各种道具各种造型!我们对抗日战争除了抗日神剧就这点利用价值吗?“
网友B: “新建的博物馆挺好的,不过就是有点小,抗日的物件剩的也有点少,不乏人工制造充数的,地道都重修了,都用水泥磨过的,地道下面很潮湿,下去以后手机也没有信号了,虽然有灯,不过有的地方还是挺暗的,有必要带个手电。“
网友C: “交通不方便,从保定火车站过去要近三个小时!庄内乱七八糟,官方纪念馆被淹没在各种山寨景点和 小摊之中!难道我跑那么远去,就为了借汉奸服照个相?打打气球?花钱找村民照相?然后自以为到过冉庄,其实从来就没有走到过纪念馆?!“
网友D: “这里去一定要注意了,冉庄人民非常的友好,胡乱打个洞就告诉你说这是地道战的遗址,去的时候不要听路边人说,一定要自己找到那个遗址博物馆。“
笔者在大二时候曾和同学去过一次保定红色冉庄,之所以称之为“红色冉庄”则因为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这里开展了地道战,沉重的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。
中国人应该都听过那首《地道战》,“地道战、地道战、埋伏下神兵千百万”,这就是形容红色冉庄的歌曲,总言之冉庄因抗日战争时期的地道战术而全国文明。
《地道战景区,被“汉奸”和垃圾攻陷!》这个题目笔者不喜欢,感觉特标题党……
今天全国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冉庄红色景区的是是非非,河北保定清苑县的冉庄又一次展现在公众面前,笔者承认文章中报道的冉庄,所言非虚,冉庄红色旅游区的确存在很多问题。
但是冉庄反映出来的问题并不只是冉庄存在的问题,而是很多农村存在的问题,比如垃圾处理问题,全国大大小小的景区或多或多或少的都存在这样的问题,只是这次冉庄被放大出来……
比如同在保定的狼牙山景区因为狼牙山五壮士而闻名,可是如今景区只是景区,红色只是一个噱头,有多少开发商只看到这些景区的经济价值,而忽略其文化历史价值!比如狼牙山景区修筑玻璃栈道,的确丰富了景区,但是破坏了自然风貌,大家在英雄的山上(狼牙山)欢呼雀跃,这是一种严肃吗?就像《地道战景区,被“汉奸”和垃圾攻陷!》一文中提到很多游客穿着“汉奸”衣服在红色景区拍照,这也是一种不严肃!
由此一来,冉庄和狼牙山如出一辙……
很多农村被垃圾问题所困扰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景点媒体近期推荐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景点媒体近期推荐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